從傳統到微創 從“多孔”到“單孔” ——記市婦幼保健院婦科主任醫師殷新明
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醫生值班室的床下塞著一只大木箱,箱子上開有三個孔,里面裝有一個攝像頭。科室副主任、主任醫師殷新明翻出這只箱子后,感慨慨地向記者講述:“當年我們剛接觸腹腔鏡手術的時候,就是用這只箱子來練習,那時候 微創手術還不被大家接受。”
從傳統開腹手術到微創腹腔鏡手術;再從多孔腹腔鏡手術走向單孔腹腔鏡手術,殷新明已在婦科微創手術領域突破前行十余載,親歷并見證了婦科微創手術在我市的發展全歷程。
迎接技術挑戰 三赴外地習“藝”
2005年,時年32歲的年輕醫生殷新明被科室派去上海,初學腹腔
鏡手術。
“與傳統手術相比,腹腔鏡手術需要將二維畫面在腦海中轉化成三維。”為了練習思維,殷新明回到醫院后特意定制了一只大木箱,一閑下來就用木箱模擬手術。靠著勤加思考和不斷學習,他很快就在院內開展了宮外孕、子宮囊腫等簡單的微創手術。2007年,他再次前往上海學習宮腔鏡電切技術,回來后,技術得到進一步成熟,與之同刊,患者對微創手術的接受度也開始越來越廣。2011年,殷新明第三次前往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進行學習。回院后,他將微創技術
運用到了腫瘤手術上,從而沖破了原來的發展瓶頸。
十幾年前,大家對“微創”的抵觸殷新明似乎還歷歷在目,如今,越來越多的患者都開始追求減少或隱藏手術瘢痕、減少術后疼痛、促進術后康復的手術方式。殷新明說:“微創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。”
不斷突破提升 創下全市“首例”
十幾年前,殷新明曾耗時近4 個小時完成一例宮外孕微創手術,如今,時間最短的一次,他只用12 分鐘就完成了同樣的手術,這既與他的技術提升有關,也與醫療設備的發展有關。他說:“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,作為醫生一定要不斷學習,不斷接受新事物。”
傳統多孔腹腔鏡手術經由多年發展,微創技術的運用為很多患者減輕了痛苦。近年來,經臍孔單通道手術(單孔腹腔鏡手術)在婦科已迅猛發展,而我市一直
只運用其進行過簡單手術。不久前,殷新明用“單孔”技術為一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了手術挖除,這也我市首例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手術,該手術從患者臍部切口,術后看不出疤痕,為全市婦科微創手術打開了又一新局面。
記者了解到,市婦幼保健院婦科自去年引進進口設備后開展單孔腹腔鏡手術以來,已進行了近20例“單孔”手術。對于一路走來的堅守,殷新明說,每名醫生都會經歷自己的上升期、瓶頸期,在此過程中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被淘汰。直到現在,他在休息時間還是習慣于觀看各類專家的手術錄像,研究不同的思路與手法,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體驗。